- 教育失去了什么
- Steve发布于 2013/4/10 22:53:15 | 12330 次阅读 [大][中][小]
-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关键词:留学 教育
-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言咏
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你会让孩子在国内受教育还是去国外?大部分人凭直觉就能回答这个问题,《福布斯》中文版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只是给出了更为明确的数据——在其所调查的中国大众富裕阶层中,大约3/4的人考虑将子女送到国外去留学。
这相当于“用脚投票”,隐含着精英们对国内教育的不信任。父母的选择如同一面镜子,照映到我们教育里所缺失的东西。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先不论最顶端的高等教育,只谈幼小教育。后者更为关键,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它是成长的奠基,关乎到未来一生的精神滋养;对于国家来说,它是文明的底线,关乎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我们的教育不缺“硬件”,或者说症结不在于缺“硬件”,至少对城市孩子来说是如此,他们大多数拥有明亮的教室和跟得上时代的教学设备;我们的教育不缺“成绩”,很多小学的校门口,经常喜报连连,大部分奥数金牌都是中国孩子拿了;我们的教育不缺“概念”,这些年,素质教育、国学启蒙教育、婴儿早教,各种尝试层出不穷。
但总归少了点什么。
要看缺了什么,先看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好的教育应该让人的生命得以充分的展开,不管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都能最大限度地自信绽放,达到自己生命的巅峰。这是一个极需耐心的过程,要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特性并给予充分的自由为前提。它所要求的教育是带有温度、蕴含人情并能够唤醒创造性的,而不仅仅是升学的通道。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的教育远不合乎期望。其弊病在于重“教”而轻“育”,重视知识的传教,轻视心灵的滋养。我们的教育缺少的就是“滋养”,那种能润泽孩子心灵的滋养。
这是教育功利化的结果。其实,教育是最不能只看结果的,只重结果的教育必然会异化为强硬灌输或野蛮助拔,从而失去尊重、信任、包容等这些教育过程中本应传递的精神。
当下教育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个症结有关。三河燕郊幼儿园的老师让“不听话”的孩子吃鼻屎、喝尿、用针扎他们,告诉他们“老师打你,是因为你做错了”。老师体罚孩子是为了达到让他们听话的目的,但过程残酷生硬,对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媒体曝光后,其监管部门三河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回应说,这个幼儿园在燕郊口碑不错,能上是一种荣耀。体罚和变相体罚全国都一样。副局长没说错,近年频频曝出的体罚事件情节都大同小异,但这样的轻描淡写,根本没意识到老师所犯是教育之大忌,不能不说是教育工作者的集体迷失。
即便是在那些没有出现体罚的学校里,唯分数论也是常态。这里的教育只是升学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扼杀而不是滋养孩子的创造力。他们学会的只是如何对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而缺失了精神的启蒙,人格的熏陶以及作为全方位人的发展。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不完善的。不满足的父母会另择他途,或者送孩子留学,或者在国内寻找关照心灵的教育——近年来民间不乏这种小众教育的尝试,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此种选择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非决然者无法坚持。
其实,滋养心灵的教育,在国家的历史上并非从没有过。翻阅傅国涌的《过去的小学》,那些民国知识分子忆叙中的小学,个个是滋养教育的践行者。生活清苦的老师每天早上只花一个铜板喝碗豆浆,却舍得花一块八毛给爱读书的学生订杂志。学生家境贫寒,几欲辍学,是老师们暗中相助才得以支撑学业。大自然是一所宽阔的课堂,自然课老师带领学生野外捕捉昆虫,地理课老师组织学生挖掘化石。学校有班级之分,却不受班级束缚,低年级学生可以去高年级听课,反之亦然,一切以学生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为前提……
如今家长们另辟蹊径寻找的,是过去教育中占据了主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追问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什么。教育的核心精神在我们的文化传承里有过,只是在急速转型的过程中丢失了。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寻回它,这个命题,不仅仅与教育体制有关,还与一个民族精神家园的重建有关。
- 申请美国高中是条不归路<<上一篇 下一篇>>给2013届毕业生的29条建议
精彩评论
他虽是出生在中国 也在中国得到养育和教育 但他记得最清楚的是他是喝美国牛奶长大的 所以不要大惊小怪
dd对新闻:张磊捐款耶鲁值得肯定的评论
活力难不成是不断倒闭,不断开校?以骗取亚洲人民的血汗钱?
匿名人士对新闻:澳大利亚将保持教育活力的评论
非常同情留澳中国学生,ZF应该帮助他们做些什么,而不是让他们等,等来一个戈多。
匿名人士对新闻:澳洲5所院校因破产闭校 沪受影响者约几十人的评论
** BULLSHIT!!!! 1。墨尔本中国大使馆为一表态:::我们什么也帮不了 但是非常同情。 2。澳承诺妥善安排每位学生??? HOW!!!!!! 今天开过meeting, 为一答案---------------------------------- 等!!!!!! 等!!! 等到太阳从西方升起, 东方出现四个大字:::: --------------- :" 你。。。。还。。。。。得。。。。。。等“!!!!!!
student1 from Meridian对新闻:澳洲5所院校因破产闭校 沪受影响者约几十人的评论
回来吧,回来吧,流落海外的游子,感动死老外吧。
匿名人士对新闻:“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回国”的评论
这篇文章我用了,呵呵,为我版面增色不少。
LICHENGYUN对新闻:龙88的评论
与楼上同感!不过那些字貌似不像老外写的。还有,注意那段英文:“当我们收到你的存款后,我们会给你发I-20也就是通知书”
留学者对新闻:女孩被美国4所大学录取 获总数约120万元奖学金的评论
善于从身边的人身上寻找学习的榜样点,这样的人我也录取她。
Lu对新闻:女孩被美国4所大学录取 获总数约120万元奖学金的评论
虽说经济不景气了,但是美利坚学校的教学水准应该不会打折扣吧
走路去美国对新闻:签证放宽中国赴美留学率增长的评论
韩元贬值,那就自己挣RMB呗(都成年人了还真有脸说95%都是靠家里寄钱读书的),这么点鸟事就大惊小怪娘们唧唧的,看来韩国人也就只会画画脸隆隆胸。
学生对新闻:[后续跟踪报道]韩元贬值连累北京韩籍留学生吃炸酱面先算汇率的评论
这些学生生存能力太差了,他们为什么不自己打工赚钱呢?这么大的人还要靠父母寄钱!难怪有话说“富不过三代”
娃娃对新闻:韩国留学生挥别望京的评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OH
皮蛋对新闻:韩国留学生挥别望京的评论
每个人都会向往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优点,却无法忍受在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缺点
润轩对新闻:龙88的评论
所谓好心有好报,看来也是应该的了
匿名人士对新闻:龙88的评论
龙88的原老板和那个阎真为什么惺惺相惜,奇怪,莫名其妙。
匿名人士对新闻:龙88的评论
所以大学才被称作是象牙塔啊,留学生们拿着父母给的钱,或顶多兼些差(大多是低级工作),他们更没有退休金的考虑,自然不直接感受金融变化的压力。当然,话说回来,危机总会过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临危不惊”也算是种乐观
匿名人士对新闻:留学美国金融非金融专业差别很大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