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玲玲的大学梦
- Steve发布于 2013/9/9 23:18:14 | 12945 次阅读 [大][中][小]
-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关键词:大学 大学梦
-
经济观察网 汤梦娟/文
大学新生马上就要开学,可复读成功考上大学的玲玲,却为学费一筹莫展,这不是一个我们熟悉的贫困问题,而是玲玲的父亲不认可大学教育,因此,不准备对女儿进行投资。
媒体采访了这位父亲,发现他并不是一时冲动,对于大学教育的不认同,是经过理性分析的:
1、读大学花钱,打工挣钱,一正一反,差16万,有这16万可以直接开个店了,所以,上大学肯定赔钱;
2、没上大学随时找工作,上了大学不一定找得到工作,自己居住地附近就有10个以上大学毕业的“家里蹲”;
3、不读书不受尊重没关系,只要包包里面有钱就行;
4、女儿已经养到18岁了,对于不认可的风险投资,自己不会支持,想读书自己想办法。
这么成熟、理性的逻辑,据说获得了75%的网友支持,而编辑的编后就显得苍白了。
编辑承认读书并不直接带来钱,只是会带来类似:看见蓝天白云,鸟儿飞过的快乐,“甚至也不一定会间接地、最后‘曲线上升’式来换取更多的钱。”尽管如此,编辑仍然认为,父亲应该尊重女儿想上大学的决定,因为,女儿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活生生的人的决定就需要支持的话,父亲本身又何尝不是活生生的人呢?和18岁已经成人的女儿相比,他的决定同样值得尊重,而且父亲是真正为女儿读书决定买单的人。
前段时间,有位大学生将父母告上法庭,要求贫困生病的父母支付学费与生活费,最后,在法院的调解下撤诉,父母对成年的子女不再具有抚养义务。所以,父亲想为子女的高等教育进行投资是仁至义尽,不想投资是也无可厚非。
其实,玲玲是幸运的,虽然出生在一个读书无用论的家庭里,她却有自己的大学梦。
要知道大多数同龄人上大学,只是随波逐流,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生阶段。为什么上大学,上大学未来有什么用,他们根本不清楚,有的人可能完全没有思考过。对于一些人来说,上大学甚至是父母棍棒下的梦魇。
对于玲玲,上大学却是真真正正的梦想。对于别人的普通人生,却要自己努力去获取,显得小姑娘的生活惨淡了一些,但只要有梦想,人生就是彩色的。
父亲的不投资以及实现梦想的急迫,已经逼迫得玲玲成功了一半。为了上大学,她自己联系了不收费的复读学校;为了得到学费,她评估了从身边获得投资的各种机会,成功获得好友的2000元资助,还得到媒体的广泛报导,相信这番报导能使她获得更广泛的资助机会。
就像历史不能假设一样,人生也不能假设,读不读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梦想。仅仅是为上大学而努力的经历,对一个小女生的人生已经非常有益,已经使她比那些心理未断乳的高中生,啃老的大学毕业生要成熟很多,她的未来不是梦。
- 国家人保部推出最新职业资格证书:心理护理师<<上一篇 下一篇>>英孚:“门外汉”的进化
精彩评论
看宣传片的构思和制作就知道那会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北大的那部视角一直围绕在学校本身,让人看着好像置身博物馆,展品美轮美奂精致异常于我们却隔开了道玻璃,触手莫及。就如他们的主题--光,高高在上,可供仰望,而空有瞻仰却又显得那么虚无缥缈。YALE的片子着力聚焦学生本身,不断强调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可以拥有怎么样的生活,yale可以为你提供何种便利,yale如何助你离你的梦想更近。简而言之,北大一直在宣扬我我我的优势,yale则不断在说你你你的所获。教育的立场不一样,教学的结果自然很不一致。
子悦对新闻:宣传片折射大学精神的评论
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原创自然要好过于官方的,经过美化和渲染宣传式的简介。那个至少更真实,从而更具说服力。那么好的创意,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过来呢?
孜孜不倦对新闻:选大学了?请看“上大学”网的评论
再次印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正确性,所谓“艺术”通常供那些物质生活富足的人来把玩。
kaka对新闻:中国收费最高的十大高校的评论
唐诗也好,宋词也罢,本就是配韵律吟唱,供休闲娱乐的消遣玩意儿。何必那么较真,对歌曲而言韵味才最重要。
tension对新闻:周董《青花瓷》语法错 成北大招生考题的评论
要怪就怪之前的12年里,这些孩子们接受了怎么样的激励和诱惑。过早锚定目标且唯一的目标--考入大学。人家现在达成目标之后,自然会迷茫和空虚的嘛。在这些孩子眼里,世界早已狭隘到只容得下大学生这个身份作为终结。
yaoyao对新闻:李开复对话大学生: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的评论
地球人已无法遏制中国高校商业化的步伐,什么都要将对价的年代里,旁听早已无地自容。反观,会去旁听的那些个,倒是值得研究的对象。再者,有人来旁听,说明这先生的课至少上得还不错。殊不知,又有多少编制里的学生整天琢磨着怎么样逃课。
课非偷不能听也对新闻:历数北大旁听生中的十大历史名人的评论
我觉得现在韩语也是一大产业,关注一下这个网站你就知道了,http://www.tianyanedu.com
wangfly对新闻:十大国家重点振兴产业对应大学专业揭秘的评论
唉,工作再低,也比俺们高啊,可俺们的房价和车价比他们的高。
新上海人对新闻:美国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不如去年的评论
看着耶鲁学生的风采,再去看看上海戏剧学院学生的表演http://www.iedu.com.cn/Read7204.aspx,就可以知道,中国即使如上海这样城市的大学和美国的差别。杯具啊!
匿名人士对新闻:That's Why I choose Yale选择耶鲁的理由的评论
逝者已去,没必要评价;但生者切不可仿效。很奇怪她的家人,怎么麻木到她死掉才一个一个跳出来讨说法,还有那个什么读北大的博士弟弟,居然如此无知到要海事大学为死者妈妈买套住房?!真是丢北大的脸!
匿名人士对新闻:自杀女硕士杨元元的最后24小时(图)的评论
感觉很棒,值得我们反思自己啊!
匿名人士对新闻:李开复对话大学生: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的评论
那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能排在多少位呢?能进前50吗?还是前100?
北清复交对新闻:2009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行榜:牛津大学已是明日黄花?亚洲大学成为后起之秀的评论
值得一读
匿名人士对新闻:美国式精英教育:何为大学,大学何为的评论
造成这种局面,有关部门没有责任吗?深入调查一下吧,希望不是贪得无厌的有关人士从中作梗。
反思对新闻:上海经贸学院突“倒闭” 上百学生无学可上的评论
金融危机下,好像哪些附加值越高的产业(包括教育领域),受到的冲击越大
旁观者对新闻:哈佛面临建校历史上最大裁员的评论
上海很多学校也引进了相关的测试,学生很聪明,自己先测试。结果就有学生测试完了忘记改了,还是没通过。哎、、、
娃娃对新闻:反剽窃论文测谎仪引发高校地震的评论
建议这些认为“金融危机导致了就业难”的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想:金融危机带给大家什么新的机会?提示:当年非典,在带来就业难的同时催生了网络业的再次蓬勃发展(这之前曾有令无数英才痛心的网络泡沫的覆灭)
润轩对新闻:千名大学生就业调查,不再有人期待月薪五千(图)的评论
朱孝天和梁咏琪演的电影叫《情牵一线》,范文芳、李铭顺、陈小春、黄奕演的电视剧叫《有情有义》。
我爱华师大对新闻:[视频] 林俊杰在华师大拍的MV《表达爱》完整版的评论
智者不会被流行牵着鼻子走,反过来说,跟着流行跑的都是什么呢,哈哈
娃娃对新闻:文汇报:美国也遭遇文科大学生窘境的评论
快点快点 来个“汉化版” 机会啊……
小V对新闻:选大学了?请看“上大学”网的评论
需求刺激的商机,国内什么时候会有此类网站呢?对于考生和考生家长将是非常重要的资讯来源
匿名人士对新闻:选大学了?请看“上大学”网的评论
我打开了北大的门,但我不想付听课费。
匿名人士对新闻:历数北大旁听生中的十大历史名人的评论
如果高收费,就应该高补助或奖励
旁观者对新闻:中国收费最高的十大高校的评论
如果要像查贺那样的查的话,估计中国大学SCI的排名要重新排列了
匿名人士对新闻:院士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学术造假被国际期刊撤销的评论
大挑战酝酿着大成功
润轩对新闻:毕业生对职场人士的忠告Keep walking VS keep working的评论
居然只读过5本。 相当惭愧
胖胖对新闻:香港中文大学推荐86本书的评论
数了一下,读过的只有14本,惭愧。有几本还只能说是翻过,如余老师的《文化苦旅》,杨东平的《艰难的日出》也没认真拜读,有点汗。不过诸如《邓肯传》、威廉曼德海姆《光荣与梦想》、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李泽厚《美的历程》、《蓝血十杰》(作者一下想不起来)这样的书没被收入推荐,甚为遗憾。余老师收进2本实为多了。
lu对新闻:香港中文大学推荐86本书的评论
熊笃教授称,这两句歌词主要错在第一句“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句歌词从语法上可分成前后两节,前一节是‘素胚勾勒出青花’,后一节是‘笔锋浓转淡’。前一节的‘素胚’指还没烧制好的陶瓷瓶,这里用成了主语显然是错误的,‘素胚’应该是状语,这句完整的意思应是‘在素胚上勾勒出青花’,‘在’和‘上’这两个字不能都省略,可以省一个,否则就是病句”,熊笃认为,在诗词和歌词中为了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省略一些成分很普遍,但前提是不能引起歧义。 对于第二句“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熊教授认为“牡丹”和上句的“青花”有重复之嫌,在诗词中最好避用,“作为一首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流行歌曲,有这些瑕疵的确遗憾。” 真是辛苦了专家的分析了 还好我没那么博学 不然听个流行歌曲也要被纠结死·····
will对新闻:周董《青花瓷》语法错 成北大招生考题的评论
素胚“被”勾勒??也许是个被动句
c-xx对新闻:周董《青花瓷》语法错 成北大招生考题的评论
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砖家叫兽就是喜欢吹毛求疵,不知道是他们自命清高呢 还是借题炒作自己博学,知识上的错误,语法上的错误在我看来不过是创作上的需要,有何不妥呢?为什么你能忍受新版西游记孙悟空是观世音的儿子,为什么你能接受赤壁里像猴子一样的关公和色迷迷的曹操,却不能接受在瓶底书汉隶?
匿名人士对新闻:周董《青花瓷》语法错 成北大招生考题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