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的华人“爬藤族”
- Steve发布于 2013/11/29 17:56:04 | 34218 次阅读 [大][中][小]
-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关键词:高考 温哥华 华人“爬藤族”
-
“爬藤族”,就是指卯足了劲儿把美国长春藤盟校作为大学申请目标的人群,华人子弟是其中的一支生力军。
在加拿大是没有高考这一说的,孩子们读到12年级,申请大学时提供11年级和12年级第一学期成绩就可以了,不需要一考定终身。
在加拿大找工作首先看工作经验,很多中国父母不解,自己的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一直在读书哪里来的工作经验?这不是强人所难吗?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加拿大的孩子从中学就开始外出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了,至少也有很多义工经验。很多孩子是读完college之后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读书,在他们来说“读书-工作-读书-工作”是穿插在他们人生中的一个不断修正向前的路线。因为大多数就业市场需要的是做基础工作的人,很少哪个公司一上来就招聘老板的。所以当一些中国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后,没有工作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更没有那么多和这个高学历相匹配的高级职位虚位以待给他们预备着。最典型的例子就在身边。朋友的老公在college两年读了一个护理专业,作为护士,他挣的工资远远比一个癌症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博士要高很多,当然这个博士在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也只找到了这个实验室的普通职位,不是项目带头人等等重要角色。而且护士的工作非常稳定,但实验室如果没有课题,博士的工作也就保不住了。
反观国内,高考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了,高考的日子,千万不要犯大忌惹那些考生家长,个个能跟你拼命。于是,正常的路要绕行,施工的要停工,全社会捧着那些高考的孩子,仿佛这一考就是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被这种思想和环境氛围浸淫多年的中国父母,把上大学看成了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战役。来到加拿大根本没来得及和当地教育理念接轨,没有了解当地教育模式和体系,就急于把孩子推上了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爬“藤”之路。而现实情况已经给很多孤注一掷的爬“藤”族亮起了红灯。一些经过包装、打磨的孩子进入“藤”校之后,真实的学术能力达不到要求,北美大学本科淘汰率很高,这些勉强爬上“藤”的孩子不堪重负和巨大的压力,要么转到普通学校,要么转到一些相对容易却不热门的专业去读。也有的铩羽而归,连学都不上了,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整个人消沉下去。
曾经有一个申请到“藤”校的孩子,父母喜极而泣,要大摆筵席,孩子却很理智、很清醒,告诉父母别这么高调,“藤”校进是进去了,能不能读出来还是未知数呢,等他真正大学毕业再说吧。
有一个被父母励志之后要爬“藤”的孩子,负责给他包装的指导老师问他:“知道常春藤盟校有哪几所吗?”孩子列举了两个最大牌的哈佛、耶鲁之后就说不上来了。老师问他:“是你自己的意愿要上美国名校吗?”孩子的一番言辞让老师也吃惊不小:“我爸爸妈妈为了我来这里读书,他们放下生意交给别人打理,公司损失很大,家里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必须出人头地。”小小年纪,孩子就开始背着父母的梦想爬“藤”了。
也不能一味指责中国父母的功利,毕竟国内教育资源有限或者分布不平衡,我们的教育从小升初就开始淘汰式选拔了,所以功课越做越难。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推上了一条充满竞争的道路,你不往前跑就面临被淘汰。但在加拿大,他们永远鼓励孩子享受人生,他们觉得每个阶段都是孩子人生中宝贵的不可逆转的经历,父母过分强迫孩子学习就是剥夺了孩子享受人生的权力。这里也有一些天才班,或者学术类型的高中特殊教育,但是大多数父母没有觉得孩子一定要进入这样的领域才值得欣慰。整个社会和教育保护的是孩子的自信,从不排名次,不大张旗鼓表彰学术获奖的孩子,不把成绩和孩子的名字同时公布。孩子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他自己知道的那个长长的学号和学号后面自己的成绩。孩子在学校篮球队、足球队或冰球队中的风采可能比他的学术成绩更容易为他赢得在同学心目中的荣耀。
所以很多中国孩子在父母意愿的压力下爬“藤”爬到一半,适应和了解了这里的教育之后,立刻觉醒不爬了,开始享受这里的学校生活,做作业时戴着耳机听音乐,这都是这里老师鼓励的行为,说可以减压;上学不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而是踩着滑板,迎着早晨8点半的太阳去学校,所有路上的车远远就停下,都得给他让行;拒绝父母给报的各种课外强化班,他要和同学去海边享受阳光,因为下午三点就放学,温哥华的夏天10点天才黑;期末了, 不知情况的父母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孩子却根本没有期末考试的概念,因为老师给出的全是平时成绩的综合分数,最后一个测试决定不了命运,所以孩子照样篮球打到汗流浃背才回家,第二天,拿着一支笔就去考试了,连书包都不带。
父母的心都还拴在“藤”上,孩子已经自由飞翔,于是很是有些父母顿足捶胸地后悔,加拿大教育毁了孩子,孩子在国内读的是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每天刻苦用功,大考小考排名次,孩子根本不敢松劲儿,来到这里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整天还想入非非整出那么多奇思妙想,整个就是不务正业。在国内,老师多负责啊,三天两头电话联系,通报孩子情况;这里的老师就只给你5分钟和家长单独交流时间,还得提前网上预约,你问他孩子任何情况,他都说“very good!”欲哭无泪的中国父母在加拿大望“藤”兴叹,可又有多少还在中国的父母为孩子出来读书寻找机会而望眼欲穿。永远都是围城的墙里、墙外,永远都是风景在别处。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人 一多
- 纽约顶尖幼儿园的入园考试<<上一篇 下一篇>>保护自己的私人时间
精彩评论
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 credit report free from all 3 bureaus
web对新闻:2013年全国高考各省作文题公布,引发网友热议的评论
神州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考生多元,众口难调。让我想到,当年韦氏量表引入中国进行的多次修订,用以建立并符合本地常模。同理,一张考卷要照顾到南北迥异文化,谈何容易。退一步说,与其鼓励孩子死记硬背不知所云的那些与其生活严重脱节的考点,不如分域而测之,另外再转化标准分来得科学。另,西式教育也是近百余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干嘛就非得高考呢?“学”本就是件随时随地可发生的行为,现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完全可以找到适合不同个体需求的资源。
子悦对新闻:“异地高考开口子,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可怕”的评论
孙见坤不能进入复旦固然令人惋惜,但媒体报道的不实夸大也让人深恶痛绝,这明显是在挑起事端
匿名人士对新闻:大学和招办,到底谁说了算?的评论
鲁迅、毛泽东、比尔盖茨都没有大学毕业,没啥了不起,大学不录用你,那是大学的损失,不是学生的损失。正好自由,若还是想感受大学氛围,可以做校漂啊!乐学网支持你!
旁观者对新闻:“最牛满分作文”作者遭遇升学尴尬引热议的评论
我一朋友被请到河南做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因为那里2名省重点高三学生自杀。另外还有浙江、江苏、安徽、广西、陕西、山东等地,好像死亡率不输给猪流感、、、、、
心理边对新闻:高考分未达本二负气离家 民警用QQ聊回女生的评论
楼上的同学不要泄气,海一点哦。也许是被卡卡弄特了吧,现在又好了,全文欣赏啦!
卡卡不弄特对新闻:2009年高考零分作文选登的评论
也不知道你们怎么发新闻的,发到一半就断了。我看的第一篇文章就这样,让我海有什么话好说呢?
卡卡罗特对新闻:2009年高考零分作文选登的评论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哈哈哈
匿名人士对新闻:2009年高考零分作文选登的评论
太可爱了,这个文章可以让所有得0分的人笑出声来,让给别人0分的哭笑不得
娃娃对新闻:2009年高考零分作文选登的评论
今天有人结婚放鞭炮,结果刚开始,不知哪里冒出一大堆家长,拼命把鞭炮踩灭,说不可以影响学生高考。新郎新娘委屈地说这是他们一辈子的大事,家长们群起而攻之说“不能因为你们的终身大事而误了我们一家的终身大事”
旁观者对新闻:家长花1.5万订3天高考房 专家:照顾过度给考生加压的评论
给孩子订这种高价房间的家长,要么是暴发户,要么自认为在孩子教育方面是失败者
旁观者对新闻:家长花1.5万订3天高考房 专家:照顾过度给考生加压的评论
现如今的高三学生都怎么啦,来例假也怕的啊,不就考个大学嘛,不多找主观原因,老是找客观原因,真没出息!
匿名人士对新闻:误认为例假期"变笨", 高考时适逢例假来别慌的评论
这不是老早语言大纲里就有的吗?
chou对新闻:【高考】上海09年语法考试将首次进入中高考命题范围的评论
你们就这样恶搞吧,中国足球被你们玩趴了,现在又开始玩起中国教育了,小心一点把大腿玩掉了!!!同时庆幸,没生在那地,那时!
皮蛋对新闻:考生姓名不能超过四个汉字?胡闹!的评论
四个汉字似乎过于苛刻了吧,但是。。。。我国汉族户籍人口中最长的姓名达到了15个字。。。。我寒~~~这到底还是在起人名吗?
PP对新闻:考生姓名不能超过四个汉字?胡闹!的评论
教育部门真不要脸!作为吃纳税人饭官员,居然还要从这种事情上抠老百姓本已瘪塌的钱包,应该建议政府取消这种烂肚肠的做法!
匿名人士对新闻:168查分学校昧良心窃考生财的评论
写这个文章的大概是个记者吧,有点愤青味道,只是下次记得采用的数据要更新一下,别用好几年前的数据来说明现在的事情(都08年底了,还在用05年的数据)
匿名人士对新闻:扩招50万人决策只用10来天的评论
我觉得这些题目不仅在考学生,更是在考考官啊!
匿名人士对新闻:港大面试题给中学教育的启示的评论
一门心思奔大学或名校,不容易啊!就是不知道是孩子的意思还是家长的意思。记者怎么这也不采访清楚啊
匿名人士对新闻:今年复读生占高考报名15% 杜绝复读难的评论
考考大家的应变能力嘛,至于这么大惊小怪的。
匿名人士对新闻:10年换5方案 考生成中国高考的"小白鼠"的评论
中职就业率这么高? 那还读大学做什么啊,什么都学不到不说还浪费青春 把他们的平均工资和大学毕业的平均工资拿出来比比就知道了。
匿名人士对新闻: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96% 今夏报考继续升温的评论
对外地生源是好了,对本地生源就惨了……
匿名人士对新闻:在沪部属高校将减招本地生源 降至30%以内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