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被上海“超级学生”吓倒
- Steve发布于 2013/12/12 16:39:08 | 27354 次阅读 [大][中][小]
-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关键词:高考 PISA 上海 超级学生
-
你或许从来没有听说过安德烈亚斯•施莱歇(Andreas Schleicher),这位性格温和的德国人即便在奥迪(Audi)的广告中扮演一位可靠的工程师也不会显得不搭调,但他是全球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作为经合组织(OECD)的一名职员,他负责掌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这是一个每三年举办一次的测试项目,考察65个国家和地区学生的能力表现。
虽然经合组织警告称,从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来说,这个项目并不适合用排行榜的形式发布出来,但排行榜每次都有。而且一个国家的排名可能对该国民众的心理造成重大打击。当PISA项目的测试结果第一次发布时,德国人对本国相对较差的成绩大吃一惊,以至于他们发明了一个新词:“Pisa冲击”(Pisa-Schock)。
近年来,美国官员在看到本国学生的成绩在排行榜中位居后列时,就用“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来形容他们所感受到的震撼(斯普特尼克一号是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当时给美国带来巨大危机感——译者注)。当最近一次测试结果于上周发布时,身为保守党成员的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与工党的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立即展开舌战,争论哪个党派应为英国学生的平庸表现负主要责任。
PISA的影响力,至少就西方而言,部分源于一种认为其代表了令人恐惧的地缘政治新现实的观念。上周公布的结果显示,东亚国家的排名进一步提升,巴西、印度尼西亚以及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的排名也在上升当中。而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排名则完全没有进步——只有德国是个明显的例外。这正是我们噩梦中未来一、二十年世界实力的分布态势。
但有理由对这种观念提出质疑。PISA考察的是一组非常具体的技能。另一项全球性测试“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简称TIMSS)更贴近西方的学校教学内容,英国和美国在该项考试中的排名处于前十名以内,并没有远远落后于远东国家。
更重要的是,教育与经济成就之间感觉上理所当然的关系其实并不明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在首个全球性数学测试中排名垫底,但仍是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研究员基斯•贝克(Keith Baker)甚至发现,一国学生在这项测试中取得的成绩与该国未来经济增速之间存在负相关。与之类似,目前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赵勇(音译)发现,PISA成绩与一项有关企业家抱负的全球调查结果之间存在负相关。
尽管如此,需要很有一点自负才会认为我们完全不用在意PISA测试结果。当前我们对待PISA的态度存在的风险是:教育者们受够了因为PISA结果不理想而备受指责,可能转而单纯将其看做是毫无意义的政治做戏。这将是很遗憾的结果,因为PISA测试尽管存在复杂性,但从其结果中确实可以看出一些重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亚洲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测试中能够取得好成绩?在英国,来自收入排行后25%家庭的学生中,只有6%的人能跻身全球数学成绩排名前25%的行列。而在日本和韩国,该比例是英国的两倍。在上海和香港,该比例是英国的四倍。上海来自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家庭的学生比英国最富裕家庭孩子的数学成绩更好。
人们难免会把这种现象归结于“文化差异”。确实,中国、韩国以及日本对学生的期望很高,这种期望既来自学生家长,也来自学校老师。而西方对天赋的过分强调意味着我们倾向于假定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不适合”走上学术道路。
远东地区的学生花在学校、课外课程以及家庭作业上的时间比西方学生多。而且他们的课业难度更大、更加复杂。当一个学生成绩落后时,他们通常会被认为在有效干预手段的帮助下有能力追赶上来,而非天生“能力低下”。
然而政府政策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近年来上海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优秀师资和校长资源注入教学表现最差的学校,取得了显著效果——伦敦学校近年取得的进步部分也归功于类似措施。
此外,东亚地区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也高度重视:老师花在课堂教学上的时间减少,而花在规划和研究方面的时间增加(由此导致的成本是每班人数的增加)。新加坡还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当地的中小学校长现在能休学术假。
波兰、爱沙尼亚等一些排名意外靠前的国家也在师资建设方面持续投资,并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难度。特别是爱沙尼亚,该国将令人印象深刻的严格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现代性成功结合起来,近期还面向所有小学一年级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编程课程。
但我们在选择性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时还应慎重。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教授罗伯特•科(Robert Coe)曾经说过,几乎任何被认为促成了某国成功的政策都能在另一个表现糟糕的国家找到。政策的执行才是关键。不论实施什么改革,都需要明确目标,并争取广泛的支持。追究“失败”的责任,不管是归咎于政客还是教师都与事无补。或许我们在教育讨论中所采取的“狂飙突进”方法是我们应当改变的第一件事。
本文作者曾任英国教育大臣的顾问,目前在Teach First担任研究主管
英国教育大臣前顾问 山姆•弗里曼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译者/马拉
- 涉外婚姻:勇敢者游戏<<上一篇 下一篇>>消除贫富孩子的数字鸿沟
精彩评论
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 credit report free from all 3 bureaus
web对新闻:2013年全国高考各省作文题公布,引发网友热议的评论
神州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考生多元,众口难调。让我想到,当年韦氏量表引入中国进行的多次修订,用以建立并符合本地常模。同理,一张考卷要照顾到南北迥异文化,谈何容易。退一步说,与其鼓励孩子死记硬背不知所云的那些与其生活严重脱节的考点,不如分域而测之,另外再转化标准分来得科学。另,西式教育也是近百余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干嘛就非得高考呢?“学”本就是件随时随地可发生的行为,现今网络资源如此丰富,完全可以找到适合不同个体需求的资源。
子悦对新闻:“异地高考开口子,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可怕”的评论
孙见坤不能进入复旦固然令人惋惜,但媒体报道的不实夸大也让人深恶痛绝,这明显是在挑起事端
匿名人士对新闻:大学和招办,到底谁说了算?的评论
鲁迅、毛泽东、比尔盖茨都没有大学毕业,没啥了不起,大学不录用你,那是大学的损失,不是学生的损失。正好自由,若还是想感受大学氛围,可以做校漂啊!乐学网支持你!
旁观者对新闻:“最牛满分作文”作者遭遇升学尴尬引热议的评论
我一朋友被请到河南做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因为那里2名省重点高三学生自杀。另外还有浙江、江苏、安徽、广西、陕西、山东等地,好像死亡率不输给猪流感、、、、、
心理边对新闻:高考分未达本二负气离家 民警用QQ聊回女生的评论
楼上的同学不要泄气,海一点哦。也许是被卡卡弄特了吧,现在又好了,全文欣赏啦!
卡卡不弄特对新闻:2009年高考零分作文选登的评论
也不知道你们怎么发新闻的,发到一半就断了。我看的第一篇文章就这样,让我海有什么话好说呢?
卡卡罗特对新闻:2009年高考零分作文选登的评论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哈哈哈
匿名人士对新闻:2009年高考零分作文选登的评论
太可爱了,这个文章可以让所有得0分的人笑出声来,让给别人0分的哭笑不得
娃娃对新闻:2009年高考零分作文选登的评论
今天有人结婚放鞭炮,结果刚开始,不知哪里冒出一大堆家长,拼命把鞭炮踩灭,说不可以影响学生高考。新郎新娘委屈地说这是他们一辈子的大事,家长们群起而攻之说“不能因为你们的终身大事而误了我们一家的终身大事”
旁观者对新闻:家长花1.5万订3天高考房 专家:照顾过度给考生加压的评论
给孩子订这种高价房间的家长,要么是暴发户,要么自认为在孩子教育方面是失败者
旁观者对新闻:家长花1.5万订3天高考房 专家:照顾过度给考生加压的评论
现如今的高三学生都怎么啦,来例假也怕的啊,不就考个大学嘛,不多找主观原因,老是找客观原因,真没出息!
匿名人士对新闻:误认为例假期"变笨", 高考时适逢例假来别慌的评论
这不是老早语言大纲里就有的吗?
chou对新闻:【高考】上海09年语法考试将首次进入中高考命题范围的评论
你们就这样恶搞吧,中国足球被你们玩趴了,现在又开始玩起中国教育了,小心一点把大腿玩掉了!!!同时庆幸,没生在那地,那时!
皮蛋对新闻:考生姓名不能超过四个汉字?胡闹!的评论
四个汉字似乎过于苛刻了吧,但是。。。。我国汉族户籍人口中最长的姓名达到了15个字。。。。我寒~~~这到底还是在起人名吗?
PP对新闻:考生姓名不能超过四个汉字?胡闹!的评论
教育部门真不要脸!作为吃纳税人饭官员,居然还要从这种事情上抠老百姓本已瘪塌的钱包,应该建议政府取消这种烂肚肠的做法!
匿名人士对新闻:168查分学校昧良心窃考生财的评论
写这个文章的大概是个记者吧,有点愤青味道,只是下次记得采用的数据要更新一下,别用好几年前的数据来说明现在的事情(都08年底了,还在用05年的数据)
匿名人士对新闻:扩招50万人决策只用10来天的评论
我觉得这些题目不仅在考学生,更是在考考官啊!
匿名人士对新闻:港大面试题给中学教育的启示的评论
一门心思奔大学或名校,不容易啊!就是不知道是孩子的意思还是家长的意思。记者怎么这也不采访清楚啊
匿名人士对新闻:今年复读生占高考报名15% 杜绝复读难的评论
考考大家的应变能力嘛,至于这么大惊小怪的。
匿名人士对新闻:10年换5方案 考生成中国高考的"小白鼠"的评论
中职就业率这么高? 那还读大学做什么啊,什么都学不到不说还浪费青春 把他们的平均工资和大学毕业的平均工资拿出来比比就知道了。
匿名人士对新闻: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96% 今夏报考继续升温的评论
对外地生源是好了,对本地生源就惨了……
匿名人士对新闻:在沪部属高校将减招本地生源 降至30%以内的评论